內容來自hexun新聞

河北灤縣依托民俗文化打造集群式產業

CUBN記者 郭安麗 河北報道1月10日,“非物質文化遺產·華夏行·燕趙之旅”在河北灤縣啟幕,灤州皮影、灤縣地秧歌、非遺大集等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集中展示。灤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張永新向記者介紹,近年來灤縣把文化旅遊產業作為跨越發展的戰略選擇,做大做強灤河文化品牌,打造瞭包括灤縣皮影、地秧歌等在內的“集群式”文化產業。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前三季度,灤縣接待遊客人數突破600萬人次。“古都”發展灤河文化產業集群灤縣古稱灤州,擁有悠久歷史。資料顯示,灤縣曾是孤竹國兩期都城所在地,公元923年設州,1913年改州為縣,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灤縣近年來實施文化旅遊振興工程,實現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古灤州是多民族融合的前沿,多元文化交融腹地,是冀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歷史上曾有18位帝王37次駐蹕抵足。“夷齊讓賢、老馬識途、關學東來等歷史典故,記載瞭灤縣3000年風華過往;張學良大覺寺決策東北易幟、辛亥灤州起義、冀東抗日大暴動等革命義舉,見證著一代代灤縣人勇立潮頭的風骨;評劇、皮影、剪紙等民族藝術瑰寶,詮釋出灤州兒女探索創新有為的精神品質。”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王錦強向記者介紹,灤縣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成為灤縣進位爭先的精神動力。張永新表示,近年來灤縣深入挖掘、傳承、弘揚古灤州歷史文化,每年一度的“中國灤河文化節”已成為地域文化交流的有力平臺。2011年、2012年,2013年灤縣先後被評為“中國灤河文化之鄉”、“中國皮影藝術之鄉”、“中國地秧歌之鄉”,掛牌建立瞭“中國灤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皮影藝術研究基地”和“中國地秧歌研究基地”。2013年以來,灤縣堅持“山水為型、文化為魂”發展理念,全力打造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旅遊增長極。資料顯示,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灤縣建成瞭以灤州古城為龍頭,文峰塔景區、橫山景區、龍山中山公園、青龍山景區為主體的灤河文化產業集群;建設中國灤河文化體驗中心、灤河站站前廣場建設、橫山大覺寺景區建設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目前灤縣灤州古城已通過國傢4A景區評審,入選河北省十大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灤縣在第八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成功獲評"全國特色文化產業示范縣"”。張永新向記者介紹,下一階段,灤縣將通過實施點龍睛、抬龍頭、舞龍身、躍龍門四大工程,全力做大做強文化鑄魂、產品升級、產業集群、園區創建四大支撐,進一步做活“灤水龍翔”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冀東歷史文化名城,爭創國傢優秀旅遊城市。打造“中國皮影藝術之鄉”皮影是灤縣當地文化的代表,集美術、音樂、文化、舞蹈、說唱和表演為一體,成為灤縣做大做強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灤縣皮影選用驢皮進行雕刻著色,皮影戲行當齊全、唱功細膩、雕刻精湛、風格獨特,被譽為“魔術般、閃電式”的藝術,為華夏藝術精華。資料顯示,灤州皮影是我國三大影系(灤州影、陜西影、潮州影)之一,起源於灤縣,興盛於樂亭、昌黎一帶,後又傳入熱河(今承德)、內蒙古和東北三省,也是基層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2012年8月份,中國民協專傢組赴灤縣考察,對灤縣在皮車貸利息公式及汽車貸款率利最低銀行影藝術挖掘、保護、傳承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命名灤縣為“中國皮影藝術之鄉”和“中國皮影藝術研究基地”。這為系統研究皮影藝術提供瞭學術平臺,也加速推動瞭中國灤州皮影博物館的建設。目前,灤縣當地建設瞭中國灤州皮影博物館傳播皮影文化。灤州皮影博物館負責人張宏介紹,目前灤縣皮影博物館主要對皮影進行收藏、展示、研究,該館屬於免費參觀。坐落於灤州古城崇枕園的中國灤州皮影博物館,總投資3300萬元,室內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陳展面積2000平方米,共設6個展廳2個展室,收藏皮影文物20358件(展出678件)、設置短焦投影場景動畫一部、仿真場景600平方米等。博物館工程內容主要包含裝飾佈展、安防監控、多媒體影音,消防噴淋及聯動報警和中央空調安裝工程。有博物館業內人士表示該博物館對於推動當地文化產業起到瞭積極作用,成為我國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典范。榮獲“中國地秧歌之鄉”美譽“非物質文化遺產·華夏行·燕趙之旅”啟動儀式上,灤河“母親廣場”上演出的“地秧歌”成為亮點。灤州地秧歌有著一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不斷汲取各路秧歌及地方戲曲的藝術營養,形成自己的鮮明藝術個性。灤州地秧歌以徒步扭舞為主,不受道具、場地限制,表演更加細膩傳神、簡潔明快。如今的灤縣地秧歌集娛樂、休閑、健身、觀賞為一體。“村村都有秧歌隊,人人都能扭兩下”的灤州地秧歌早已成為民眾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王錦強介紹,灤州地秧歌不僅保留瞭過街秧歌大、中、小場全部秧歌形式,還保留瞭其他地區已不見的唱秧歌。灤縣小場秧歌多達二、三百出。灤縣秧歌小出子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詼諧幽默,表演細膩傳神,集秧歌表現力之大成,為業內人士公認。灤縣秧歌不僅行當齊全,文武齊全,各行當分工更加明確,扭起來造型美和服飾美,相得益彰。頭面多數為藝人們按照祖傳的樣式自己制作,相當精美。上場一律彩妝,妞必須壓鬢,醜必須勾臉,各個行當按各自臉譜特征,一絲不茍。不過業內人士提醒,“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冀東人文歷史的一種承載記憶”的灤州地秧歌現狀不容樂觀,由於從藝人員減少、老齡化和業餘性,一些種類瀕臨失傳,其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1-20/161577171.html

青年購屋20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rton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